所谓货币乘数即货币供给与经济总收入(通常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衡量单位货币承担的平均交易量,如果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那么通过简单地设定总量的口标,货币政策可以获得任何理想的收入水平。现实中,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经济总收入和各种货币总量之间的关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在
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
基础货币。
货币供给等于
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
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
准备金的总和。
效应
在
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货币乘数主要由
通货—存款比率和
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
活期存款的比率。
货币乘数 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
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先假设最低准备金率是20%,也就是说当银行得到100元的存款时它必须留存20元,只能贷出80元,其次假设银行会放足80元。
现在有某君A往银行里存了100元,银行再将其中的80元放贷给B,如果B把贷来的80元又全部存入银行,银行再将其中的64元贷给了C,C又把64元存入银行,银行再向D贷出51.2元...依此类推,央行最先向市场投放了100元,市场上最后多的货币会是100+80+64+51.2+...
解这个数列的值是500,其实就是100*(1/0.2)=500
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存在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即乘数效应。
决定因素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
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
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
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因素决定:
现金比率(k)
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
货币需求的大小
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
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
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
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
即流通中的现金占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k 值大小,主要取决于
社会公众的资产偏好。一般来讲,影响k 值的因素有:
(1)公众可支配的收入水平的高低。
可支配收入越高,需要持有现金越多;反之,需持有现金越少。
(3)社会支付习惯、银行业
信用工具的发达程度、社会及政治的稳定性、
利率水平等都影响到k 值的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k 值越大,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超额准备金率(e)
e 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决策。商业银行愿意持有多少超额准备金,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2)
借入准备金的成本大小,主要是中央银行
再贴现率的高低。如果再贴现率高,意味着借入准备金成本高,商业银行就会保留较多超额准备金,以备不时之需;反之,就没有必要保留较多的超额准备金。
(3)经营风险和资产的
流动性。如果经营风险较大,而现有资产的流动性又较差,商业银行就有必要保留一定的超额准备金,以备应付各种风险。
一般来说,e 值越大,货币乘数越小;反之e 值越小,货币乘数越大。
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d)和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t) rd 和rt 的大小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的。若rd、rt 值大,货币乘数就小;反之,若rd、rt 值小,货币乘数则大。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1] 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高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减小。总之,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
现金比率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而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货币乘数 综合上述分析说明,货币乘数的大小是由k、t、e、rd、rt 等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货币乘数受到银行、财政、企业、个人各自行为的影响。而
货币供应量的另一个决定因素即
基础货币,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地控制和供应的。
确定方法
M1 =D+C(1)因为M1是流通中的货币量,是最重要的货币层次,我们在这里考察M1的货币乘数决定问题。
A=D*rd+T*rt+E(2)
假定流通中的现金C 与活期存款D、定期存款T 与活期存款D、超额准备金E 与活期存款D分别维持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其系数分别用足k、t、e 表示,则:
C=D*k (3)
T=D*t (4)
E=D*e (5)
基础货币B 由商业银行的总准备金和流通中的现金两部分构成,即:
B=A+C (6)
若将(2)、(3)代入(6)式中,则基础货币公式为:
B=D*rd+T*rt+E+D*k(7)
再将(4)、(5)代入(7)式中,得:
B=D*rd+D*rt.t+D*e+D*k
=D*(rd+rt*t+e+k) (8)
或D=B/ (rd+rt*t+e+k) (9)
其中1 / (
rd+
rt*t+
e+
k)便是
活期存款扩张倍数。
再将(3)代入(1),得
M1 =D*k+D=D*(k+ 1) (10)
将(9)代入(10),则得出
货币供应量M1 的一般模式为:
M1=[(k+1)/(rd+rt*t+e+k)]*B (11)
其中,B 为
基础货币,假定货币乘数为m,则货币乘数为:
m=M1/B=(k+1)/(rd+rt*t+e+k) (12)
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
公式1 根据货币乘数理论其公式为:
公式 结合(1)和(2)得出:
不难看出,在一定的名义GDP下,货币乘数B和
货币流通速度V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即在一定的
产出水平下,货币流通速度增大,则货币乘数减少;反之亦然。所以要分析
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只要找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基础货币
提到货币乘数,就要先从银行的货币创造开始谈起,而货币创造又要先说银
货币乘数 行的
部分准备金制度。
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之所以
吸收存款是要把存款以高于存款利率的价格贷出,赚的是
存贷利差。所以银行不可能把所有的钱搁在手里,等
储户来取钱。但也要预留一部分以防提取。这就是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国家规定的有个
法定准备金率记为rr,也就是银行的准备金率不得低于这个数。
那么假设某人甲存入A银行1000元,法定准备金率是20%,则银行A留下200做准备金,将800贷出给乙。
乙将这800元存入银行B,银行B将160元留做准备金,贷出640元给丙。如此循环下去,银行中的
存款就多倍的被创造。一共是 1000*1/20%(等比数列求和1000+800+640+......)当然银行的信誉不同,面临的提款的压力也不同,所以部分银行还要多放在手里一些钱,这些超出的货币和银行总资产之比就是
超额准备金率,记为e,那么显然货币被创造的总数就变成1000*1/(20%+e)
当然非支票存款如活期和定期的存款和
支票存款面临的提款压力也不一样,那他们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就不一样,一般非支票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低。假设非支票存款与支票存款之比为t,非支票存款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R,则记入非支票存款分母上要加上RR*t。而且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现金存入,而要留下部分现金,则留下的现金和支票存款之比为c的话,也称为
现金漏损率,则分母上再要加一个c。
基础货币就是流通中的
现金加上银行里的
准备金,记为C+R,
货币供给M就是流通中的现金加上银行里的支票存款(这里指
狭义货币M1)记为 C+D,那么货币乘数定义为货币供给比上基础货币记为m,则m=(C+D)/(C+R),这里R=D*rr(支票存款
法定准备金)+D*RR*t(非支票存款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D*e(支票存款的
超额存款准备金)且C/D=c(现金漏损率),则m=(1+c)/rr+RR*t+e+c
由此推出狭义货币的货币乘数。中央银行为控制货币供给,而在公开的市场上的业务操作来调整基础货币,从而控制货币供给。也可以调整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货币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