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标普获准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
来源:国际金融报
金融
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发布公告,对美国标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在北京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予以备案。同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亦公告接受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的注册。这标志着标普已获准正式进入中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信息显示,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信用评级、资信评估、资信调查、资信评级服务等。
央行称,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是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评级机构的引入,有利于满足国际投资者配置多元化人民币资产的诉求,也有利于促进中国评级行业评级质量改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月17日,央行副行长、外管局局长潘功胜在中国债券市场国际论坛上表示,目前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均已在境内设立法律实体。交易商协会正在开展注册评价工作,完成注册评价后,相关国际评级机构即可开展评级业务。
潘功胜提出,下一步要支持国际评级机构开展评级业务,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服务。降低对外部评级的依赖,推动评级机构的跨国监管合作。
某信用评级机构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引入国际评级机构最主要的是可以吸引境外投资者,进一步扩大熊猫债及跨境债券的发行。境外评级机构入主或许将诱发国内评级行业洗牌的发展趋势,但总体来看不会有大的震荡。
上述信用评级机构人士还指出,当前国内评级机构均有评级虚高的普遍情况,这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境内评级机构由债券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结果,所以不排除境外机构的入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会带来付费模式的调整革新。
不过,也有国内评级机构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对国内评级机构来说没什么影响。外资机构由于其特殊背景及在国内申请到的业务范围限制,比起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国内评级机构,短期内在本土业务上的优势比较有限。
至于长期来看,外资机构是否可能逐渐本土化,该人士坦言:“这个要看他们的发展战略。尽管他们正在积极地本土化,但就这些年的合作情况来看,还是无法完全替代国内机构。”
央行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支持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且符合条件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央行还将加强信用评级监管,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信用评级在风险揭示和风险定价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围绕改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引导市场预期等方面,充分发挥信用评级的作用。
(国际金融报记者 范佳慧)
——————————————— 分享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