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新
从8月开始,持续近2个月的网贷行业动荡逐渐偃旗息鼓,政策暖风频吹,行业成交量触底回升,资金净流出放缓,多项迹象表明网贷行业正在回暖。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作为网贷史上备受关注的三次退出潮之一,这次行业波动之后将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存留下来的平台又有哪些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8月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63家,环比7月的170家下降了107家;尽管8月份行业成交量延续上月的下降趋势,但得益于近期不断推出的利好政策,投资人的恐慌情绪得到较大缓解,资金净流出速度放缓,且部分头部平台已出现明显的资金净流入情况,率先表现出行业复苏的征兆。
与此同时,8月份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跌破1600家,下降至1595家,相比行业危机尚未发生的5月份减少近300家,行业出清效果明显。
事实上,网贷在中国落地发展十多年来,一共出现过三次行业退出潮。在多轮洗牌下,披着P2P网贷外衣的假P2P平台相继露出马脚,它们打着网贷信息中介平台的幌子,实则从事的是庞氏自融骗局、高返投机平台、传销资金盘平台,通过伪造资产项目,发布虚假债权非法集资。在行业正常出清下,这批假P2P平台的淘汰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利好。
当然,行业优胜劣汰下,尽管有些平台对接的是真实资产,但也受到行业洗牌影响。仔细梳理便会发现,为上市公司融资的网贷平台首当其冲,成为最早一批受到行业冲击的平台。上市公司通过与网贷平台签订有关成交额的对赌协议,将上游的供应链资产输送到网贷平台,一旦资金链断裂,网贷平台承压低,极易发生风险事件;
第二批受到冲击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千万级别借款的网贷平台,在经济下行、“去杠杆”的大环境下,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增大,违约潮的来临使得网贷平台也牵连其中;
第三类是做线下纯信用贷款的网贷平台,它们通过在全国布局线下门店,以传统的人海战术及人工审核方式进行业务拓展。当前行业整体放款规模不断缩减,在这种重资产模式的运作下,这类网贷平台不得不通过裁员应对高企的运营成本。
在这次行业洗牌中,不合规的问题平台相继退出市场,存活下来的平台基本都是在做实事的,只是运营能力有强弱之分而已。而利用此次行业洗牌窗口期、逆势向上的头部平台,则普遍表现出三个特征。首先,这类平台必定同时掌控资金和资产两端,实现双端平衡协调发展。
在这次行业流动性危机中,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深刻认识到资产端风险控制能力的重要性。当一个平台仅有资金端,资产通过与其他公司合作获取时,那么就相当于被其他公司掐住了风险的命门,极易受到外部资产风险的影响,处于被动局面。
网贷作为信息中介平台,同时连接资金与资产两端,中间的平衡术至关重要。只有把资产牢牢攥紧在平台自身的掌控之下,两条腿走路,方能更好地实现资金与资产的一一对应,行稳致远。而在这次行业危机后,资产端的建设将成为各大平台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其次,平台资产端具有小额分散的特色。自“824”网贷新政出台以来,小额分散一直是监管鼓励的资产模式。而事实证明,小额分散的资产是当前抗风险能力最佳的优质资产。
在大额标、金交所合作模式相继被禁后,消费金融、车贷、三农金融等细分领域成为网贷平台主要竞争的资产洼地,小额分散对于网贷行业的意义可见一斑。在小额分散模式下,由于借款标的件均在千元至万元不等,项目金额小,违约成本低,小范围的逾期不足以撼动平台发展的根基。
可以预见,小额资产模式将成为行业发展主流方向,也将进一步推动网贷行业肩负起小额普惠的使命,为中国普惠金融事业贡献力量。
最后,只有技术驱动的网贷平台,才能在下半场行业竞赛中拥有核心竞争力。此次行业洗牌倒逼平台开启精细化运营,采用传统方式做小额分散资产的平台面临转型压力。此前平台通过人海战术、传统卡式管理进行业务推广,不仅效率低下,且公司系统臃肿,在经济下行之际,唯能通过裁员方式应对,为公司发展埋下更大隐患。
相对来说,以技术驱动发展的网贷平台在面临同样情况会更加游刃有余,通过纯线上的运营,技术推动资金流通效率,可以大大缩减人工成本,在控制业务规模、运营方式等方面更加行之有效。
当前,监管明确规定个体在一个平台上的借款上限是20万元、企业在一个平台的借款上限是100万元,这为网贷行业划出了清晰的赛道。在这一赛道上,网贷平台为传统金融服务不到、服务不好的长尾人群提供投融资服务,具有短、小、频、急的鲜明特征,与金融科技的高效便捷十分契合。
近期,不少业内人士预测,网贷行业已经彻底复苏。事实上,笔者认为,在这一轮行业净化期中,非良性退出的案例居多,随着监管政策持续落地,以及行业自身不断回暖,密切筹备备案的平台仍将迎来新的考验,良性退出、深度净化将成为下一阶段的主流趋势。
大浪淘沙下,网贷行业持续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只有真正拥有强大的资产端风险控制能力、资产小额分散,且以技术为驱动力的纯线上信息中介平台方能屹立不倒,而这也是头部平台越过寒冬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