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银行的资管部门总经理表示,希望未来摊余成本法可以拓宽适用产品范围,而不是限定“定开债”和“类货基”两种产品,原因在于债券不是连续交易的,不太适用于市值法计量。
资管新规理财细则征求意见稿出炉已有月余,业内提出了哪些反馈意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数位商业银行资管部门负责人,其中业内有人提议进一步松绑摊余成本法适用范围,也有人呼吁在理财细则之上,起草银行理财“根本法”,也有人建议将票交所的票据资产、银登中心的流转交易资产纳入标准化资产,还有人疑虑未来私募作为管理人的MOM将走向何方。
估值方法松绑不够
央行7月20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显示,过渡期内,对于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的债券,可使用摊余成本计量,但定期开放式产品持有资产组合的久期不得长于封闭期的1.5倍;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暂参照货币市场基金的“摊余成本+影子定价”方法进行估值。
央行对“定开债”和“类货基”产品在估值方法上的“松绑”,被市场解读为替资管新规“打补丁”,主要是随着去杠杆、限错配、去通道等强监管措施的持续推进,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融资明显收缩,理财增速显著放慢,社会融资规模出现大幅下滑。
一家银行的资管部门总经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希望未来摊余成本法可以拓宽适用产品范围,而不是限定“定开债”和“类货基”两种产品,原因在于债券不是连续交易的,不太适用于市值法计量。
债券市场波动性强,很小的成交量可能造成估值上很大的起伏。上述资管部门总经理举例称,假如一家机构不看好一只债,100块钱的面值40元卖出,一旦成交,当天的收盘价可能就是40元。不管这只债有没有实质性风险,所有持有的机构都得把估值下调为40元。
“在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摊余成本法计量的净值也是净值。”上述资管部门总经理表示。
从对接实体经济的角度看,“松绑的类货基配债比例很低,大概10%-15%,其他都是配的存单存款,绕了一圈并未直接对接实体经济。”上述资管部门总经理表示,“而且9个月的定开债能配什么资产?企业借来的钱都是几个月期限的,短钱长用对经营活动合适吗?”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近期有商业银行向央行货币政策司提出,银行部分现金管理类产品,以T+0为主,如果参照货币基金管理,并对其资产久期严格限制,可能导致对接不了实体经济,“9个月实际上很难有资产可以配置,主流企业发债期限是三到五年期,这样的产品没人买,只能缩短成一年期,加大了实体经济的流动性风险。”
非标资产方面,上述资管部门总经理表示,非标的特点是金额大、期限长,但在国内投资者教育欠缺的情况下,项目难以成立,“一个三年期的非标,年化收益6%,有多少投资者愿意买?”
这部分存在问题的非标资产规模,以银行理财21万亿,投资组合中15%为非标来计算,即超过3万亿的非标资产配置能否供血实体经济仍存疑。
上述资管部门总经理称,对比国外的养老金,资产组合中允许配置30%-40%的房地产等另类资产,用以平滑波动,并允许期限错配,但现在非标新产品不允许错配,必然会在募集金额和对象上受到限制。
缺乏上位法支撑
一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通道得以留存,是因为银行理财必须走信托通道认购非标资产,源于没有合法地位。信托有信托法,但银行理财没有上位法作为支撑。
“需要有一个上位法,不然多层嵌套问题无法从根源解决。比如银行无法在交易所做权益和债券,因为交易所要求承诺资金不是理财资金。”上述华南银行的资管部门总经理表示。
根据理财细则,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暂不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总行应当设立理财业务专营部门,对理财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经营管理。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8月30日,共计13家银行公告或公开表示拟设立资管子公司,待监管部门批准。
成立资管子公司,银行必须具有基金托管资质,目前全国共有27家商业银行符合规定。部分银行在征求意见中反馈称,希望早日落地资管子公司监管办法,早日放开银行资管从事股票交易的资格限制等。
除上述两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还有银行反馈意见称,希望能将票交所的票据资产、银登中心的流转交易资产算作标准化资产。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条意见被监管采纳的概率不高,因为4月27日推出的资管新规中,标准化资产定义删除了“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交易市场”,银登中心非标转标漏洞被堵上,表外非标业务进入了清理整顿期。
也有银行建议在销售渠道上进一步放开,希望未来银行理财的销售渠道可以拓展到其他持牌金融机构代销。
在银行能否投资私募证券基金方面,目前业内较为流行的私募代管的MOM产品合规性仍存疑。一位华东地区资管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即便确认能投资私募证券基金,银行理财持有者的合格投资者门槛是否要与私募一致,是否有必要进行穿透式管理,也待监管确认。